巴菲特认为,掌握投资所需的数学技能,无非是加减乘除、快速计算百分比和概率的能力。再说了,就像法国人说的,再多也没用。但是没有以上任何一项,你都不能参与这个游戏。
如果我必须懂微积分或代数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投资者,那么我可能必须回去送报纸。
巴菲特认为,掌握投资所需的数学技能,无非是加减乘除、快速计算百分比和概率的能力。再说了,就像法国人说的,再多也没用。但是没有以上任何一项,你都不能参与这个游戏。
别人越草率,我们就应该越谨慎。
当股市上涨,股价飙升时,我们应该记住巴菲特的话。往往在这种情况下,投资者会逐渐失去理智,不顾股价,而不断买入。在牛市中,巴菲特更谨慎地选择投资标的,以免被市场的狂热氛围所迷惑,以完全不符合公司长期投资价值的超高价格买入股票。谨慎的投资决策可以防止你做傻事,帮助你致富;草率的投资决定会让你血本无归。显然,错误的投资决策并不能让你变得富有。
我永远不会挥杆,直到球被扔出去。
巴菲特是一个棒球迷。他从泰德威廉姆斯的书《打击的科学》(击球的科学)中学到了很多,并将其应用到自己的投资策略中。威廉姆斯认为,永远不要打一个扔得不好的球,而是要等到它好了之后再去挥杆,这样才能成为一个高超的击球手。巴菲特将这一原则应用于投资。合适的时机可以成为优秀的投资者。巴菲特也知道,Ted只需要在球场上三振出局,他可以整天观察市场,等待完美的投资机会出现。
因此,如果你无法预测一家公司未来的收益,巴菲特不会贸然进入。他不是那种喜欢提前买入股票以获得优先权的投资者。他首选的投资目标是:公司前景可期,但公司股价因暂时的管理问题(但可以补救)、行业市场萧条或熊市而受挫。这就是为什么他不会投资没有盈利记录的公司。在他看来,那种陪伴就像是投手还没有投出的球。如果你投资一家从未赚过一毛钱的公司,就像买了一个希望,希望这家公司未来能赚钱,但这个希望可能永远不会实现。没有利润,我们无法评估。如果你的投资策略是指望公司未来的盈利潜力,你很可能一无所获。
找收购公司的时候,我们的态度就像找另一半一样:一定要思想开放,积极主动,但不能贸然行动。
期待找到你永远找不到的东西是一回事,但基于经验找到又是另一回事。巴菲特正在寻找这种目标——。他知道,在合适的环境下,偶尔会有很大的投资机会。是什么样的环境?答案是当熊市、市场萧条、恐慌性抛售,以及各种单一事件(但不损害公司良好的基本经济状况)发生时。在这种情况下,一些蓝筹股会有严重的抛售压力:意味着大量股票被抛出股市,导致股价快速下跌。3354编者按,他只是要耐心等待。这种情况不会每天、每个月、有时甚至一年发生一次,但只要发生了,就足以让巴菲特成为世界第二富有的人。
没有必要从同一个股票赚回损失的钱
刚开始投资的人,有时候觉得只有害他赔钱的股票才能投资这个世界,于是继续投资,希望有翻身的机会,就像在赌场玩同样的游戏。然而,股票市场不同于赌场,每个股票的风险差异很大。主要因素是公司价值和相对于公司价值的股价。
公司价值越高,投资风险越低;股价相对于公司价值越低,风险越低。一般来说,公司价值越高,股价越高。这样的投资不划算。不过,偶尔投资者还是可以趁股市动荡之机,低价收购股票,一家高价值公司,从而大赚一笔。但是,如果公司价值不高,但股价高档,就要敬而远之,避免亏损。如果低价值公司的股价居高不下,就不要碰它;如果高价值公司股价低,是买入的好机会。然而,每个股票的情况是不同的。随着股价的波动,盈亏概率也随之变化。因此,投资者最好等到某些有利可图的目标出现后,再大量买入。股票,市场与赌场不同的有趣之处在于,它偶尔会有非常确定的情况。优秀的投资者应该抓住这个机会。
我的主要投资目标是:可以预测10 ~ 15年后会发展的公司。以箭牌口香糖为例,互联网的发展不会改变人们嚼口香糖的方式。
稳定的产品意味着稳定的利润。如果一个公司不需要经常创新,可以节省很多研发费用;d资金,而且不会受到时尚潮流的影响,而且它能享受到好处。想想啤酒、汽水和口香糖!百威百年生产同样的啤酒,可口可乐百年生产红糖水,箭牌百年生产同样的口香糖。你从中看出发展趋势了吗?这些公司15年后会卖什么产品?如果你知道答案,也许你可以成为下一个沃伦巴菲特。
如果你发现自己陷入了陷阱,最重要的是想办法阻止自己掉进陷阱。
一旦发现投资错误,最糟糕的就是不断往里面投钱。承认和收回都很难过,但至少不会失去一切。上世纪80年代初,巴菲特大举投资铝行业,后来发现这是一个错误的决定,于是立即止损退出。勇敢承认吧。自己的错误,而且动作要快,以免后悔莫及。
 
  如果一开始就成功的话,就不要再试了。
 
  巴菲特一向积极地寻找值得收购的公司。一旦收购之后,便会牢牢抓住,看着股价随着公司盈利不断增长。当你发现这样优秀的公司,最好以静制动,不要为了眼前的微利就轻率转手卖掉,转而寻找其他投资标的。懂得分辨出优秀的企业很重要,这样在你碰到它时,才不会与它失之交臂。如果你投资的公司绩效平平,也没有长期的愿景可言,那么,最好效法20世纪20年代的金融巨子伯纳德-巴鲁克(Bernard Baruch)伯纳德-巴鲁克(1870—1965),投资鬼才,投机大师。——编者注。有人问他怎么会这么有钱,他淘气地说:“我总是卖的太早。”
 
  我都是等大家退场时才买股票。
 
  巴菲特深知,应该等到所有人开始疯狂卖股票,而不是在大家都买股票的时候跟进。巴菲特所有成功的投资标的,都是在市场上充斥利空消息时买入的——他喜欢在股价跌到谷底时买入。他之所以可以这么做,是因为他曾深入研究商业世界的运作,深知哪些公司能在遭到重大危机时逢凶化吉,哪些则会万劫不复。他有许多为人津津乐道的投资,譬如:1966年熊市来袭时大举买入迪士尼的股票;1973年买入华盛顿邮报;1981年买入通用食品(General Food Co.);1987年买入可口可乐;1990年则是大举投资富国银行(Wells Fargo)。 
 
  多数人买股票都是跟风,其实应该等到没人有兴趣时再进入。买热门股票是不可能赚大钱的。
 
  聪明的投资者不会一窝蜂地抢进热门股,因为这些热门股的股价在人气旺时,通常都飙得过高。如果你想投资一家企业,就要耐心等到那家企业的股票变成冷门时再买入——这样才是明智的举措,也为自己买到了最大的上涨空间。而这也正是巴菲特热爱熊市的原因。他老早就看准了值得投资的绩优公司,只要价格合理时就会立刻出手。其实,只要看看伯克希尔-哈撒韦(Berkshire Hathaway)公司的投资组合,就会发现巴菲特投资的所有股票都是在市场遭到重挫,或这些公司股票遭到打击时买入的,诸如上面提到的他对华盛顿邮报公司、可口可乐、迪士尼、通用食品、富国银行等公司的投资。
 
  投资某家公司时,不要想进行大的改变。投资和婚姻一样,意欲改变对方通常都不会成功。
 
  巴菲特发现,大多数企业不论由谁执掌大局,基本经济面其实都差不多。优秀的公司不论是由谁来领导,效益都会很好。而糟糕的公司即使有最优秀的领导者,效益通常还是平平。在过去这一百年来,可口可乐的领导者多达数十位,其中有些极为优秀,有些则很一般,但公司照样创造了极其辉煌的业绩。华盛顿邮报在失去它的发行人与老板凯瑟琳-格雷厄姆(Katharine Graham)之后,依旧是一家卓越的企业。然而,在汽车制造业和航空业,即使有那么多杰出的经理人领导,数十年来仍然是麻烦不断。你投资时必须慎重选择优秀的公司而避开低劣的公司,即便它有一位天才领导者。
 
  风险来自无知。
 
  如果你不懂如何判断企业的长期经济价值,就冒然投资冷门股,这意味着你要承担相当大的风险。等你发现买入价格过高时,通常为时已晚。只有完全了解投资标的,才能避免这样的风险。诚如巴菲特所言:“除非能够在纸上列出投资的理由,否则我绝不会买入任何一只股票。我的理由不一定正确,但至少我知道:‘我今天投资可口可乐公司320亿美元,是因为……’如果说不出原因,你就不应该买入。如果你说得出来,并且经常能这样做,相信你在股市里必然会盈利丰厚。”我们要学会思考,回答问题是一种方法,而答案会帮助我们做出决定。相对于找对投资标的,找到正确的答案更为重要。
 
  记者的素质越高,我们的社会就会变得越理想。
 
  我们在做投资决策时都会参考媒体。也就是说,你对市场分析正确与否完全依赖于记者。你希望提供给你消息的是一群笨蛋,还是一群聪明人呢?!巴菲特深信,老师越优秀,学生就越聪明。同样的道理,记者的素质越高,社会就会越理想。除了骗子、小偷和企图掩饰丑闻的政客外,所有人都希望活在更理想的社会中。
 
  这些东西要等到完全没有疑问才能买入。
 
  巴菲特在这里谈的是企业通过投资银行首度公开发行股票(IPO)或债券的情况。他认为,投资银行家卖这些股票或债券的价格,已经充分反映了该公司的价值,投资者逢低买入的机会实在不大。基于这点,巴菲特自开始投资事业以来就对 IPO一直敬而远之,他更倾向于耐心等待、冷静观察,等标的股价遭到股市低估时才会买入。道理很简单:投资银行家绝对不会让你捡到便宜,但股市会。
 
  在卖出时别怕狮子大开口,在买入时尽管出低价。
 
  许多人都会不好意思在卖东西时要高价,或在买东西时把价格杀得很低,只是不想让别人认为自己贪得无厌或者过于小气。但是在生意场,卖出或买入的价格可是关乎盈亏以及财富多寡的关键。一旦进入开价、讨价、还价的过程,你可以调低卖出或提高买入的价格,但这个过程绝不会反过来。
 
  巴菲特放弃过许多交易,就是因为条件谈不拢,这种情况下,他宁可掉头就走。最好的例子就是大都会公司(Capital Cities)收购美国国家广播公司(ABC)。巴菲特无法接受大都会公司对于股权分配的条件,于是决定放弃。结果第二天大都会公司就屈服了,同意巴菲特要求的股权比例。你只要提出要求,就还有机会得到。有欲求才有得,更何况无欲求。 
 
  明哲保身是处事的明智之举。
 
  克制想通过违法行为来赚大钱的欲望,总比被抓到时要面对所有后果容易得多。在恰当的时机、做出正确的决策即可做到明哲保身。要想摆脱麻烦,就不得不花费大量的金钱,并有法律人士的协助才行。而且就算这样,最后说不定还是会身陷囹圄。
 
  巴菲特是在几乎损失了投资于华尔街企业所罗门兄弟公司(Salomon Brothers)的7亿美元之后,才学到了这一课。由于公司某个交易员抵不住厚利的引诱,做了违法的债券交易,联邦储备银行差点勒令所罗门兄弟停业。为此该公司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多位顶尖交易员离职;董事长与总裁黯然下台;打官司的费用、罚金、律师费以及损失的生意高达好几百万美元。如果从一开始就不惹麻烦,损失也不会如此惨重。
 
  投资和婚姻一样,可都是终身大事。
 
  巴菲特认为,如果你把一项投资决策看成是不可能再重来一次的事,那肯定会在投入之前做足功课。结婚前,你一定会去尽量多地互相了解(如约会)、听取他人(如好朋友)的意见,并经过深思熟虑,对不对?同样的道理,在投资某家公司之前,你也应该充分了解这家公司的所有情况。真正能让你赚大钱的是“终身”投资。请看看巴菲特是如何做的:巴菲特于1973年投资华盛顿邮报公司1 100万美元,这些股票至今依然持仓。33年来,这些股票的价值已经窜升到15亿美元。只要开始选对股票,持之以恒的投资策略必然能够创造丰厚的盈利。
 
  坐地铁的分析师给坐劳斯莱斯的大老板提供咨询,华尔街就是这种地方。
 
  巴菲特一直对一件事感到迷惑不解:商场上叱咤风云、聪明绝顶的商人,靠自己就能赚到大笔财富,但为什么会向股票经纪人请教投资之道呢? 如果他们的建议真那么伟大,为什么他们还没有钱呢?也许他们不是靠自己的投资建议,而是靠你付出的佣金来赚钱?尤其需要提防那种需要用你的钱使你富有的人,当他们兜售给你的东西越多就意味着他们赚得越多。要是把你的钱赔掉呢?那还不简单!他们大可再去找别的冤大头,向他们继续推销投资建议。
 
  巴菲特深知华尔街真实的谎言,所以分析师的预测报告他连看都不看,因为无论公司的经营状况到底如何,预测报告永远都是报喜不报忧。
 
  自助者天恒助之,股市也是一样的道理。可是对于愚昧的人,股市可没上帝那么仁慈。
 
  只要做到心中有数,股市就能让你致富;可是如果事先都不做足功课,对情况不清楚就冒然投入,市场绝对不会对你客气。愚昧加上贪婪,是血本无归的两大原因。1969年股市气势如虹时,巴菲特认为股价已被高估,于是出手所有的持股。直到1973—1974年时,股市彻底扭转走势,股价已经很低,这时巴菲特开始尽情买入,就像他自己形容的:“简直像是许久未尝女色的男人进了美女如云的后宫一样。”他那时买到的许多绩优股,后来的股价都水涨船高,将他成就为亿万富翁。
 
  许多投资者在巴菲特退出观望时,还继续持股,而在1973—1974年股市崩盘时赔得血本无归,连东山再起的本钱都没了。所以,对自己要做的事情清楚明白是非常重要的。
 
  我会在仔细观察形势后,认真寻找可以达成的目标,而不会好高骛远。
 
  巴菲特找寻着众人关注的热门股。他不会奢望每次都能击出完美的全垒打,他只是在静待理想的标的出现。他选股的标准很明确:具有长销型产品的公司,就算20年之后,业务依然可以稳定发展,而且股价合理,即使要他买下整家公司也可以。短视近利的股市常常忽视企业的长期经济利益,低估绩优企业的股价。巴菲特选股秉承简单的原则,至于那些未来股价的预测和复杂的投资策略,就让华尔街的人去做吧。
 
  1973—1974年股市崩盘时,全球广告业巨擘——奥美广告公司每股盈利为0.76美元,市盈率为5,每股股价却只要4美元。巴菲特逢低便大举买入,多年之后盈利出手,每年的投资收益率在20%以上。投资其实就是这么简单。 
 
  “美国市场规模有5兆美元,如果我在这里都赚不到钱,更妄谈去海外市场赚钱了。”
 
  有趣的是,巴菲特说了这句话10年之后,真的远渡重洋大显身手去了。2003年他买了约5亿美元的中国石油(Petro China)的股票。巴菲特曾开玩笑说:“我们一起执掌这家公司。”中国石油是全世界第4大盈利石油公司,原油出产量与埃克森(Exxon)相当,而巴菲特买入的价格却只有西方石油公司(Western Oil)价格的1/3。巴菲特买下的这些股票后来大涨了400%,如果这都不算大显身手,那什么算?
 
  你应该投资一家连傻瓜都可以经营的公司,因为总有一天会有一个傻瓜来经营它。
 
  有些公司财务状况稳健,有些则不是。投资要慎重,要选择财务状况稳健的公司,因为这类公司不容易受到打击。巴菲特投资的可口可乐、百威啤酒、箭牌口香糖、好时巧克力等,这样的公司都是最不用担心的。这些公司就算是傻瓜来领导,照样能为股东创造盈利。若笨蛋上台你就得担心的话,那就不算是好公司,最好走为上策。
 
  胆识与信念是投资者必备的素质,就算投入10%以上的身家也要无所畏惧。
 
  “信念”是基于你对某件事情非常之确定;而 “信仰”,则是基于你认为情势会照你希望的去发展。要想通过投资盈利,你必需有信念;也就是说,你得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若希望自己能像巴菲特一样有信念,最好的办法就是跟他一样拿出可观的资金做投资,因为这样做,你事先一定会专心做好准备工作。但如果你的投资策略是建立在信仰上,那可没有人会为你祷告的。
 
  有足够的内线消息和一百万美元,你可以在一年内破产。
 
  我们要清醒地面对现实。在你听到内线消息时,别人同样也会听到,而且可能已采取行动了。更何况,内线交易是违法行为。巴菲特常说,住在奥马哈的好处之一,就是不会有人在午餐时向他传些内线消息。有些无耻之徒经常会散布谣言以拉抬股价,再把持股出手给那些容易上当的投资者。巴鲁克深谙此道,所以只要有人宣称某只股票有内线消息,他就会立刻出手该公司的股票。巴鲁克去世时,可是个巨富。
 
  格雷厄姆和费希尔的论著要读,企业年报也要看,但不要用里面的希腊字母来解方程式。
 
  格雷厄姆(Benjamin Graham)主张投资者应该只在股价低于其长期价值时再买入,这样才能维持足以对抗灾难的安全边际(margin of safety)。费希尔(Phil Fisher)则认为,投资者应该长期投资高品质的企业,这样股票才能随着公司盈利的不断提升而累积。巴菲特结合格雷厄姆“低价买入以取得安全边际”和费希尔“选择优秀的公司投资,然后长期持股”的论点,提出了“在优秀公司股价相对其价值处于低位时买入,然后长期持有”的方法,这样一来便能创造“一加一大于二”的投资效果。格雷厄姆和费希尔都是当时的投资大师,巴菲特则更加耀眼。至于以希腊字母写成的方程式,则是给华尔街里没空去读格雷厄姆和费希尔著作的人看的。
 
  过时的原则就不再是原则。
 
  某天早上醒来,巴菲特发现格雷厄姆有条投资原则已不再有效。格雷厄姆曾主张,不用在意投资标的的基本经济情况,只需逢低买入即可。这套策略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确实有效,可是随着奉行这个原则的投资者越来越多,所谓的金鸡蛋就变得越来越稀有。巴菲特一夜之间发现恩师教导的投资原则不再合乎时宜,于是调整做法,选择具备长期竞争优势的企业,只要股价合理便买入——然后让股价随着时间和公司盈利增长而增长。这套做法让巴菲特的财富更上一层楼,从此晋升巨富的行列。
 
  他对可口可乐的投资就是个绝佳的例子。当时他支付的股价约为该公司盈利的20倍,过去的巴菲特绝不可能进行这项投资,因为以格雷厄姆的价值理论来看,这个价格实在过高。但对后来的巴菲特而言,这样的价格却再合理不过了,这笔投资更为他创造了几十亿美元的收益。有时候,豹子身上的花纹最好能随着环境而变化。

发表回复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