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管理层来说,巴菲特真正坚持的只有三点:1)诚实,不隐瞒公司的问题;2)能够合理配置公司资产,不乱搞;3)不要和其他经理比较,专心做自己的事]
测试公司财务指标有两个目的。首先,检查公司实际创造的价值和价值创造能力,看看有没有猫腻和水分。因为EPS只是利润的外化,有些会低于公司实际创造的价值(对于少数公司来说),有些会高于实际收益(对于大多数公司来说)。在一定条件下,公司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虚增利润,比如当年的安然。二是看公司是否存在经营和财务风险。
在这方面,如何看待财务报告,包括巴菲特如何看待财务报告等话语,可以帮助我们一点,让我们知道各种财务指标的含义。然而,他们的缺陷在于,他们经常从会计师而不是企业主的角度看待财务报表,他们过于理想化和理论化,全面而无可指责。显然,他们缺乏长期的选股实践,只能在理论上完善。实际上,真正优秀的公司并不是所有指标都是拔尖的,他们总是在某些指标上略逊于其他公司,在某些方面不尽如人意。即使有完美的公司,也太贵了,买不起。
所以在财务指标的定量检测中,角度是最重要的,区分主次也很重要。另外,还有两本书可以读:一本是AI?Alba的《经济增加值》,一个是tom copeland的waiting 《价值评估》,其中经济增加值和自由现金流是衡量公司实际创造价值和价值创造能力的最佳指标。
如果这些测试都能通过,我们就必须进入定性思考:是什么样的竞争优势让公司实现了长期的每股收益高增长,有限的投资创造了无限的收益?这条护城河可靠吗?未来能否继续保障公司的利润和增长?
这是最考验人性、悟性和洞察力的阶段。只有在这个阶段,我们才能理解以下几点。
1.巴菲特为什么把“可理解”作为他一生坚持的四个标准中的第一个(其他三个是长期竞争优势、优秀的管理和合适的价格)?只有了解行业特点、行业生存状况和公司业务,才能准确了解公司的护城河,即长期竞争优势所在,推测护城河是否可靠,能否持续保障公司盈利和增长。
2.为什么巴菲特把“优秀管理”列为四条标准中的第三条?因为优秀的管理可以更好地捍卫和扩大竞争优势,为我们的投资增加保险系数。
但是,我们还是要注意这一点:不要太看重管理的优秀。当一个优秀的公司遇到管理不善时,它可能会继续优秀;当一个糟糕的公司或行业遇到优秀的管理时,十有八九它仍然是糟糕的。我们举了一个例子:巴菲特卖掉了股票,因为一家公司的首席执行官是个混蛋。因此,在接下来的20年里,它以年均15%的复合利率增长。再举一个相反的例子:巴菲特被优秀的管理层引诱收购了西南航空(其管理层确实是世界上最好的之一),后来的教训极其深刻。
所以,对管理层来说,巴菲特真正坚持的只有三点:1)诚实,不隐瞒公司的问题;2)能够合理配置公司资产,不要乱搞——。然而,一点点混乱很可能是不可避免的。例如,在过去的十几年里,微软通过随机投资和收购损失了数十亿美元。3)不要和其他管理者比较,专心做好自己的事情。
四个标准中,核心是第二个“具有长期竞争优势”,第四个“价格满意”。
3.巴菲特为什么把看公司年报当成自己最大的爱好和消遣?因为年报里有财务数据里没有的东西。比如公司业绩大幅涨跌时,年报里总会有一些说辞。从这些说辞中,我们可以看出管理层是否现实、客观、旗帜鲜明,或者业绩上升时是否自吹自擂、沾沾自喜,业绩下降时是否粉饰太平、推卸责任、思维模糊。
年报中还会有一些管理层对行业和公司的看法,对下一阶段的管理和发展规划,以及这些看法、想法和规划在未来的经营管理中能否得到验证和实现,可以很大程度上帮助我们了解公司的竞争优势,检验公司在经营管理中的价值取向和思路,脚踏实地,准确把握事情的程度。据此,我们可以评价管理层的新想法和计划:对保护或提高公司的竞争优势和盈利能力是否可行和有帮助?
4.为什么只要条件允许,巴菲特会想尽办法把投资建立在“过桥收费”和“消费者垄断”两类企业上?因为这两类企业最安全,他们的护城河最不容易受到破坏。巴菲特谦虚地说,他不是一个聪明的人,所以他尽可能地尝试用愚蠢的方式投资(请注意,这是我们最值得学习的地方之一,它所体现的投资理念是寻求庇护而不是挑战困难)。
5.为什么像可口可乐这样的公司,巴菲特关注了几十年,最后还是耐不住买了下来,股价从1982年的低点涨了7年,涨幅达到了十几倍(买了之后,巴菲特在股东大会上自嘲说“这显示了你们董事长不可思议的敏锐度”)?因为毕竟过去了就是过去了。虽然巴菲特和奥尼尔都表示,过去的业绩比十几个分析师对未来的预测更重要,但未来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投资是一种风险,你只能知道自己的得失。在这方面,巴菲特也是人,不是神。神化巴菲特对吃“锅巴”的人有好处,但对真正向巴菲特学习并想从中得到真传的人就没好处了。
虽然买了可口可乐之后,巴菲特拿了l。dquo;不可置信的敏锐”来自嘲他在这只股票上反应迟钝,但事后证明,他还是很敏锐的。那时(1988年),正是可口可乐盈利持续攀升后进入新一次跳跃性增长的前夜,他买入后,该股又连续涨了10年,涨幅达到14.41倍,年均复利31%。如果那时不买,他就可能永远错过了这只股票。
 
上述5个事例表明,完成每股收益和财务指标检测,只完成了一小半任务,真正的考验还在对护城河的分析、评价上。对某些行业来说,这个任务比较简单,如银行、保险、公共事业以及某些特许经营行业,它们都有或大或小的护城河,或较容易建立起护城河。但大多数行业都不太容易,需根据行业特性、特征、生存环境、竞争格局,具体公司做具体分析,难以用简单的条条杠杆来概括。这就需要我们多学习、多思考、多了解一些行业的特性、特征和基本格局。
 
比如,投行写的行业研究报告,结果大多乏善可陈,但有些报告对行业基本特征和竞争格局的论述很有价值,把它们记下来,对照整理,久而久之,就能形成对一些行业的基本认识。
 
还有去上市公司调研,人们一般喜欢了解公司有什么动作、今年业绩如何(这是有违禁止内幕交易条款的),我只喜欢用眼睛看,和公司主管人员从董事长、生产主管、技术主管到销售经理聊天,则主要向他们学习该行业的基本知识,听他们侃行业中的种种事情。这对积累行业知识极有好处。向企业家学习,永远是最好的途径。
 
还有,我们曾提到过《巴菲特的护城河》,这是一本非常好的书(张化桥的《一个证券分析师的醒悟》中也有一些很好的见解),可作为研究竞争优势的纲领性文件。在此基础上,可看一些相关的企业管理类书。这类书通常是由两种人写的,一种是企业高管和企业家,前者如《长寿公司》作者、杜邦公司战略发展副总裁,后者如《杰克·韦尔奇自传》。这类书有极高价值。一种是专门从事企业管理咨询的人士,这类书的优点是全面、概括、针对性强,缺点是写作者缺乏实际经验,而且其主要目的是向企业兜售他们的理论,成为他的咨询客户,其中必然有某些理论上无懈可击,实践中却并不那么回事、似是而非的东西。
 
有一个段子可揭示其中问题:某人在乡间路遇一放羊老人,他迎上去,抱起一只最活跃的小羊,对老人说:你这群羊大概有120只吧?但这120只羊中,有的活泼健壮,就像我手中这只,有的萎靡。如果有人帮你制定一套方案,你就能使自己的羊全都变成像我手中那只羊一样,这样就能赚更多钱了。老人瞄了他一样说:你一定是麦肯锡的吧?他很高兴,不无自得地问:你怎么知道的?老人说:第一,你们麦肯锡的人对数据都很敏感,你上来就报出了我的羊群数。第二,你们麦肯锡的人很喜欢替别人出主意、做咨询,不管别人请没请你。第三,你们麦肯锡的人很喜欢外行装内行,告诉你,你手中抱的不是羊,而是我的一只小狗。
 
这个段子告诉我们,对任何东西都要有所扬弃,不能全盘照搬,包括对巴菲特。只要有辨别能力,会思考、区分,有所取有所不取,这类书对提高我们寻找和发现公司竞争优势的能力,还是很有帮助的。
 
如果我们不能清晰地把握住公司竞争优势,那么从反面思考是个好办法:这个行业会有变化吗?公司的新思路、新计划是以往的正常延续,还是别出心裁?如果行业基本格局、态势不会有重大变化,公司的新思路、新计划也是以往的正常延续,我们就有理由相信“强者恒强”,一家优秀的公司在优秀的道路上会走得比人们想象的更远,这家公司就可成为我们投资的标的。接下去,我们就可根据它的利润增长率,进行价值评估,确定合理的买入价了。

发表回复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