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建立“目标采购价格”
股票投资基于“低价买入,高价卖出”的原则。但是,投资者往往因为想在股价低的时候低一点,害怕股价高的时候太高,而错过买入机会。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投资者应该设定一个适合个人资金实力、风险承受能力、股价走势和投资周期等综合因素的目标买入价格。有了目标价格,就避免了投资的冲动性和盲目性,无论是短线还是长线,操作都会增加方向感。
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要设定合理的目标价,可以参考以下步骤:
第一步是预测公司未来1 ~ 3年的每股收益。由于普通投资者目前无法对公司未来利润做出全面合理的预测,可以利用券商或独立机构的预测结果;需要注意的是,投资者应参考众多券商或独立机构的预测结论,使预测更加全面、准确。
第二步是选择一种或多种适合自己投资风格的估值方法,比如常见的市盈率、市盈率等。这些估值方法称为相对估值法,通过比较可以得出一个合理的估值水平。以市盈率为例,通过股票历史市盈率区间和盈利预期,可以判断未来1 ~ 3年市盈率应该是多少倍。如果预计未来12个月公司将进入盈利周期上升阶段,则历史上同一盈利周期的市盈率倍数可以作为预测值。如果盈利前景不好,可以采用历史上同样业绩不佳的市盈率倍数。动态市盈率预测也可以采用行业平均值或同类可比公司的市盈率。
有了未来的预测利润和合理的预期市盈率,就可以通过两个数字相乘得到目标价格。
2.成批购买
最好不要买一次股票,在不确定或者资金不够的时候买两三次。可以分散风险,获得相应的投资回报。
具体操作方法可分为两种:
(1)买平均高法
即第一次买入后,股价涨到一定价格后买入第二批,股价涨到一定程度后再买入第三批,这是买入均价高的方法。比如某股票股价20元,第一批买1000股;当股价涨到22元时,第二批买入800股;当股价涨到25元时,第三批买入600股;在股票三次购买的平均成本为(20 1000 22 800 25 600)现价(1000 800 600)=2191元。当股价超过这个平均成本时,投资者可以抛出利润。
(2)买平均低法
也叫向下摊销法,即投资者第一次买入股票后,等待股价下跌到一定价格后再买入第二批,然后等待股价再次下跌到一定程度后再买入第三批(甚至更多批)。只有当股价上涨并超过分批买入的平均成本时,投资者才能获利。
3.注意价格和数量。
相对较低的价格是买入股票,的基础,成交量是真实反映股票供需关系的关键因素,如果股价止跌企稳在相对较低水平,成交量适度放大,后市改善的可能性更大。作为一个没有深度介入“市场”的股东,如果能利用成交量的变化结合股价的波动找到买入机会,会让操作更加成功。
4.遵循供求规律。
股市的需求力会引导股价。一般情况下,股价按照“需求优先,供给跟进”的原则上下波动。当需求增加时,供给会增加,但供给的增加慢于需求的增加。比如某个股票好像还会继续涨,投资者会一个接一个买。此时,供应没有跟上,这导致了短缺
股票价格波动与其他普通商品相似,将经历供需平衡需求增长需求高峰供给过剩需求下降供需平衡的过程。股东永远不要在需求高峰时(即交易量最高时)买入,因为此时最有可能买入价格最高的股票。因此,当投资者看到证券公司的大力推荐或相关报刊的不断报道而贸然买入时,往往会造成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