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来,在金融全球化浪潮的影响下,各国宏观政策不断完善,经济结构调整取得一定成效,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也发挥了更大的引导作用。然而,虽然政策有所改善,但宏观经济并没有相应变得更加稳定。这种不稳定表现在1990年代的两次重大经济衰退和一系列货币和金融危机中。金融全球化的发展有利于资源的再分配,有利于资本流入国乃至全世界的经济增长和效率提高。为什么在这种情况下,宏观经济的不稳定性没有得到有效的降低?这主要是由于全球经济的三大重要变化,使得现有经济政策的完善不足以抵御金融全球化的风险,从而使得宏观经济呈现出更大的不稳定性。
首先,世界通货膨胀率降到了40年来的最低点,这本身就是一个重大的政策成就。鉴于高通胀率的教训以及各国之间的比较和示范效应,追求低通胀率已成为各国货币当局的共识:许多国家加强了财政约束,从而促进了货币约束和实际及预期通胀率的下降;一些国家实施了贸易自由化、国有企业私有化、放松行业管制等政策。这在客观上降低了生产成本,从而降低了价格,并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通货膨胀率的下降。通货膨胀率的下降给一些国家的货币当局带来了相当大的压力,这主要来自于对通货紧缩的恐惧。事实上,通货紧缩已经在一些国家出现,并将加剧宏观经济的不稳定。
其次,全球金融市场一体化导致国际金融传导机制更加复杂。在金融市场一体化的条件下,全球金融资源随时会转向任何一个相对活跃的国家或地区,在此期间大量的资本流动可能导致扩张经济体出现过热和资产市场泡沫的风险。同时,巨大的国际资本流动也会破坏一些国家脆弱的金融体系,导致货币波动不稳定。
第三,越来越多的国家采用灵活的汇率制度,这将使采用钉住汇率制度的国家更加脆弱,因为这些国家在货币政策上已经失去了一定的自主权,无法完全根据自身的经济发展情况制定相应的货币政策,只能被动地跟随钉住货币的发行国调整货币政策。在这种背景下,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周期不再与发达国家一致。当发达国家根据自身经济发展状况调整宏观经济政策时,与本国货币挂钩的发展中国家也不得不与之进行相应的调整。因为这种调整是国内经济不需要的,调整的结果必然会导致国内宏观经济不稳定的加剧。
考虑金融全球化对宏观政策的影响。在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首先,通胀目标应该考虑资产价格。在低通胀率的良好经济环境下,可能会诱导投资者冒险购买资产,从而导致资产价格上涨。据此,萧条经济学认为,当生产率大幅提高时,货币当局应努力将通货膨胀率保持在正水平,否则名义收入和购买力的增加会产生虚假的利润信息,往往会导致资产价格的通货膨胀,最终导致宏观经济的不稳定。建议从广义上计算通货膨胀率,即以商品和服务价格、房地产和股票市场价格的加权平均值作为通货膨胀率,权重可以根据三个市场的资产比例来取。
第二,全球化将强化政策溢出效应。在金融全球化的条件下,资本的国际流动更加便利,资本可能会从价格稳定的地区流向经济较强的地区。如果资本流动量与资本流入国的经济相比相对较大,在没有适当政策调整的情况下,往往会造成该国宏观经济的不稳定。另一方面,价格稳定的地区必然会影响到该地区的经济平衡,从而造成该地区的不稳定,因为资本会流向其他国家和地区以追求高利润。
第三,当资产价格过高,无法达到不可持续的水平时,货币当局往往会面临更大的挑战。这种挑战首先来自于判断的难度,即货币当局很难判断资产价格的上涨是否真的达到了不可持续的阶段,或者是来自于财富拥有的投资组合偏好的永久改变还是收益率的永久上升;其次,这一挑战也来自政治困难。央行的独立性是基于控制消费价格而不是资产价格。尽管紧缩措施对宏观经济可能是必要的,但央行将遇到政治困难。在这种情况下,采取更灵活的财政政策可能会发挥更积极的作用。当资产市场过热时,特别是当资本流入对汇率产生压力时,政府可以通过征收更高的资产交易税和资本流动税来实现抑制资产价格持续上涨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