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借助“洞察”揭开企业利润的“面纱”,从而看到企业是否创造价值?经济附加值的概念。EVA)就是这样一双“雪亮的眼睛”。虽然经济增加值这个概念目前很时髦,但是学过管理会计的人都知道,经济增加值这个概念不是“创新”。它只是管理会计剩余收益的另一个名称。就基本内涵和思想而言,经济增加值和剩余收入的概念没有区别。
即使从财务会计的角度来看,经济增加值的概念也绝不是“新”的。美国会计师罗伯特安东尼(Robert N. Anthony)曾在20世纪70年代初提出资本成本会计的理论构想,并在20世纪80年代得到发展。根据资本成本会计理论,财务会计概念的利润相当于今天的经济增加值。虽然经济附加值的概念绝不是“创新”,但不能否认Stem Steward的贡献。
思腾思特公司将经济增加值的概念从理论转向实践,成为“当今最热的金融概念,而且会越来越热”。在数量上,经济增加值是业务收入扣除全部要素成本后的剩余价值。因此,经济增加值的概念是一个“全要素补偿”的概念。如果用公式表示,就是“EVA=EBIT(息税前收益)-At(平均占用资产)xKw(综合资本成本率)”。
根据这个计算公式,我们可以解释为什么“投资者应该把钱投入到其他企业,而不是经营自己的企业”。原因很简单。当投资者将资金投入其他企业时,他们期望企业做投资者做不到的事情,获得投资者得不到的回报率。如果经济增加值大于零,说明企业获得了超出投资者预期的投资回报率(企业不仅做了投资者自己做不到的事,还创造了价值);如果经济增加值小于零,意味着企业在金融市场上得不到一般的预期收益率(机会成本)(企业没有做过投资者做不到的事情,更不用说创造价值了);如果经济增加值等于零,说明企业在金融市场上只获得了一般的预期收益率(企业只做了投资者能做的,更不用说创造价值了)。
如果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计算经济增加值,即“EVA=资本效率投入资本=(企业资本收益率-综合资本成本率)投入资本”,那么经济增加值概念的作用就更加明显。企业资金回报率是企业能做的,而综合资金成本率是投资者能做的,资金效率是考察企业是否做了投资者不能做的事情,得到投资者得不到的回报率的“试金石”。
从更深层次来看,经济增加值概念的流行,标志着企业的绩效评价逐渐从利润概念转变为价值概念,这可能促使企业的商业模式逐渐从利润模式转变为价值模式。作为一个概念,经济增加值的概念引入企业不是为了准确衡量经济增加值指标,而是通过对指标的动态观察来评价企业价值创造的程度。因此,我们应该从管理的角度而不是会计的角度来理解经济增加值的概念,以避免对其产生误解。人们常说“量体裁衣”。经济增加值概念的管理哲学在于指导企业创造价值,衡量企业是否创造价值,而不在于创造多少价值。也许这才是经济附加值概念的真正含义。
为什么经济增加值可以用来衡量企业价值创造?
通过经济增加值,人们可以判断企业是在创造价值还是在破坏价值。企业管理者是价值创造者还是价值破坏者?1993年,美国六大公司的总裁被董事会撤职。这六家公司分别是著名的IBM、美国运通、通用汽车、西屋电气、西尔斯百货和柯达公司。原因很简单。这六家公司的重要股东之一加州退休基金(卡钳基金)对管理层行使了否决权。他们采用的最重要指标是经济增加值。他们每年都会把经济附加值差的公司总裁列入专门的“黑名单”,有的可能会被辞退。这迫使人们重新思考企业的价值是什么。
客观地说,经济增加值不是金融创新,而是改变了企业的管理行为。什么样的绩效评价指标就会造就什么样的企业管理。如果企业绩效评价指标发生变化,企业管理行为也会发生变化。经济增加值指标促使企业管理者考虑企业所有资产的资本成本,从而促使企业管理者直接关注与存货、应收账款和机器设备相关的成本,更谨慎地使用资产,快速处理不良资产,减少消耗性资产的消耗(例如,美国一些企业的总裁为了减少消耗性资产的消耗,开始更换之前使用的豪车),减少不必要的规模扩张。
很多习以为常的概念会被彻底冲击,大规模不再是一件值得炫耀的事情,除非管理者真的能够完全收回资金成本。在美国,采用经济增值指数后,企业股票回购事件增多,自由现金流返还给股东,股东自行投资。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在考虑资本成本之后,实际上是把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变成了另一个支出项目清单。
因此,采用经济增加值指标可以鼓励管理者考虑资产。负债表,更为关注资产负债表上资产项目的利用,而不仅仅考虑收益表。这对我国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和上市公司的绩效评价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我国许多国有企业热衷于“债转股”。的确,“债转股”可以“立竿见影”地“扭亏为盈”,但是,如果没有以此为契机,实现企业的经营机制转换,充其量只是实现了“财务解困”,而没有真正实现“体制解困”。如果以经济附加值作为评价指标,恐怕连“财务解困”都谈不上。对于上市公司而言,我国一些上市公司热衷于“配股”,通过“配股”筹集资金归还银行借款,人为地“创造”业绩。在“经济附加值”指标下,所有这些人为“创造”利润的行为都将“原形毕露”、“徒劳无益”,甚至“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无论杜邦分析系统还是经济附加值都是一种结果导向的财务评价。以利润为例,企业发展战略、财务政策、营销政策都可以影响利润指标的信息含量。尽管可以通过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和经济附加值等指标对利润质量进行分析,然而,问题在于这种结果能够持续多久,这就涉及企业价值创造动因及其可持续问题。

发表回复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