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主要经济政策的目的是为评估现状和预测未来铺平道路,因为对各种经济政策的分析总是围绕其政策目标、政策手段和工具等进行的。在评估和预测各种政策的功能和特点时,很容易把握大方向。

(1)评估经济政策的步骤一般来说,分析和评估各种经济政策有以下步骤:

首先,确定评估和分析的标准。一般来说,应该基于各种经济政策的政策目标。

其次,比较各种经济政策实施后的实际效果和政策目标,找出它们之间的差异以及产生差异的原因,评价政策工具的有效性;有时,我们还应该分析一项经济政策的实施对其他方面的间接影响。第三,根据上一步的结论,结合新形势的新要求,预测下一阶段可能实施的政策。

(2)评价经济政策的原则为了保证正确有效的评价效果,经济政策的评价必须坚持以下两个原则:

首先是系统性原则。由于各种经济政策的政策目标是多样化的,其效果必须是多样化的。此外,政策效应不仅包括经济效应,还包括一定的社会效应。因此,评价政策的有效性,必须考虑各种经济政策目标的实现。不能只说增长不稳定,不能只讲规模而忽视效益等等。

有必要从整体上从各个方面评估一项政策的效果。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全面准确地了解某项政策的实施所带来的后果,为下一阶段的预测提供可靠的依据。

第二,客观性原则。所谓客观性,就是评价要有客观标准,评判效果不仅仅是主观的。不同的投资者往往因为所处的位置、所处的环境、实力等不同而有不同的起点。如果依靠主观判断,很可能对同一现象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显然不利于发现真实的客观情况。因此,政策效果的评估必须基于一定的客观标准,尽量让数字和数据说话。

(3)评价政策效果需要考虑的两个问题

首先,政策效果的评估应考虑政策机会成本的大小。所谓政策的机会成本,是指经济政策实施在放弃的同时取得一定成效的其他收益。这可以用付出的代价来衡量。这个价格可以是物质的,比如人力、物力、财力。也可能是一种精神代价,比如政策执行引发的社会矛盾。例如,如果政策为了实现物价稳定的目标而补贴城镇居民的物价,在资金,总量一定的情况下,必然意味着政府在其他方面的支出会相应减少,尤其是资金用于经济建设的支出,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经济增长目标的实现。如果其他方面付出的代价过高,无法实现价格稳定,那么这个政策可以认为是不成功的,很可能下一阶段不会再采用这个政策。

其次,评价时还要考虑另一个具体问题,即经济政策的间接效应。政策往往不能从其政策目标或手段中直接反映出来,这需要通过某些指标进行间接反映。例如,对于资源优化配置的目标,“优化”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不同的人对“优化”可以有不同的理解,这就要求将其转化为一个或几个具体的、可衡量的指标,便于客观判断。由于各种各样的经济政策,反映这些目标的指标太多,无法提及。限于篇幅,这里只能介绍六个宏观经济目标,如资源优化配置、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

资源优化配置的结果是经济结构的合理化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因此,衡量经济结构是否合理、经济效益高低的指标成为观察资源配置是否优化的标准。如何衡量经济结构是否合理,本章第二节已经讨论过了,这里就不再赘述。至于反映经济效益水平的指标,从宏观经济角度看,主要是全要素生产率,即国内生产总值占所有生产要素综合投入的比例。这个指标可以反映单位生产要素带来的国内生产总值(GDP),比值越大,资源利用效率越好。

更具体地说,国民经济生产过程中投入的生产要素可以分为两部分:劳动力和资本(或资金。相应地,全要素生产率也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生产率比率:全劳动生产率和资产产出率,分别代表GDP与劳动力或资本综合投入的比率,用以衡量单要素投入所产生的生产效果,从而反映劳动力资源和资本资源的配置情况。

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等目标虽然各有衡量标志,但都反映了资源有效利用条件下经济的稳健、系统发展。因此,我们可以将这三个目标判断为经济稳定目标。经济稳定在宏观领域最直接的体现就是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是否平衡。显然,保持社会总供求平衡的经济政策有很好的效果。

经济增长目标主要体现在两个指标上: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在其他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经济增长速度越快,即国民生产总值和人民收入的增长速度越快,政策效果越好。

关于收入公平目标的衡量存在诸多争议。目前提出的表示收入分配平等程度的指标有洛伦茨曲线、帕累托曲线、基尼系数、库兹涅茨指数等,其中库兹涅茨指数是比较直观的一个。库兹涅茨指数又称相对收入阶层分布,代表一定收入水平以下的阶层比例,是反映收入分配平均化程度的现实指标。

发表回复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