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未来继续扩大有效需求,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结构调整的财政政策选择,似乎应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调整财政投资政策的内容和方向,尽可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财政投资政策的近期扩张效应和中长期维护促进效应。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在这方面可以考虑的主要措施有三个:

(1)适当降低国家财政对公共基础设施的直接(全额)投资规模,在资金,抽出部分财政投资,通过财政贴息、财政参股、财政担保等多种方式吸引和带动社会资金参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2)为有机结合财政政策的中短期效应,促进我国实体经济的长期发展,未来应加大对加工产业特别是与工业和国民经济现代化相关的技术装备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需求的金融支持。

(3)可以考虑发行专项建设债券。一方面可以减轻国家财政的债务压力,提高投资效果,同时可以收到更好更大的政策扩张效果。

采取积极措施,进一步加大金融政策直接启动消费需求。

过去三年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在拉动投资需求方面发挥了明显作用,但对最终消费需求的促进作用有待加强。如何通过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稳定和提高城镇居民的收入预期,如何通过建立和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保障制度稳定居民的支出预期,成为扩大我国近期和中长期消费需求的关键环节。然而,无论是改革收入分配制度,还是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国家财政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从我国目前的实际出发,满足上述需求的融资对策主要包括“增”“调”“改”:

(1)增加国家财政可支配收入。

改善低收入人群的收入状况,提高工薪阶层的收入水平和期望,丰富资金,社会保障的来源等。就财政支出属性而言都属于经常性支出的范畴,因此如何扩大经常性财政支出的来源是问题的关键。关键是最大化国家财政可支配收入,即增加国家财政的两个“比例”。

(2)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为满足上述需求“配置”一部分财政资金。

(3)通过有效利用存量国有资产,即通过适当的国有股在减持,’换(现)片资金来支持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积极推进费税制度改革,加快建立政府间规范转移支付制度,是增加地方和社会投资消费能力、持续扩大内需的重要方面。

从我国实际来看,加快税费制度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通过费税制度改革,有效减轻企业和农民的非税收入负担,从而增加其可支配收入,为提高城乡市场主体的投资消费能力奠定基础。

(2)通过费税制度改革,大力整顿、规范和完善政府收入机制,认真解决历年来资金各种行政性收费和预算外资金恶性膨胀、力度加大、大规模侵占和挤占国家财政收入的问题,从而壮大国家可支配财力,盘活国家财政,并在此基础上,为提高财政政策包括反周期调控的宏观调控能力提供必要条件。

此外,它应该

注重积极财政政策的及时调整和逐步转变。

积极财政政策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不是长期或常规的政策选择。要以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为重点,逐步改变促进经济增长的局面,代之以其他推力,为积极财政政策的“淡出”和转型创造条件。从长远来看,这样的因素或拉力有以下几个方面:

(1)市场和消费替代。即当前财政货币政策的重点应放在帮助进一步发展市场和刺激最终消费需求上,逐步降低经济增长对扩大政府投资规模的依赖。

(2)民营和企业投资替代。除了一些社会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提供主要依靠国家财政投入外,民间和企业投资的增加可以为以刺激经济增长为目的的政府投资及时退出创造条件。在这方面,中国有很大的潜力。

(3)出口需求替代。虽然国际经济形势动荡,不确定因素较多,但深化我国外贸经济体制改革、加强结构调整、改革完善政策激励、提升产品国际竞争力所能产生的能量不容小觑。

发表回复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