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们把企业绩效评价主要建立在财务指标上,就会鼓励或驱动企业管理层人为操纵财务指标,以获得良好的绩效评价。这种操纵有时对企业未来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是致命的。例如,为了提高利润指标,企业管理当局大幅削减研发费用、人力资源投资、环保支出等。这种人为操纵利润的行为在短期内不一定会表现出其对企业的损害,企业仍然可以依靠原有的技术储备和人力资源,但在更远的未来,其对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损害将是致命的。
基于企业财务导向指数构建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合理前提是,企业绩效的实现不能以牺牲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为代价。然而,这是一个悖论。基于企业财务导向指标的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如何保证企业管理当局遵守这一前提?目前,我们在评价一个企业的经营业绩时,主要看利润。在中国,全世界都存在“利润至上”或“利润锁定功能”的现象,甚至很多东西都和利润指标挂钩。无论是经营业绩的评价、贷款融资、公司上市和增资扩股,还是国企的“脱困”或“扭亏为盈”,甚至是企业领导的事业和晋升,都与利润指标挂钩。只要有利润,一切问题都好办。难怪有人开玩笑说“我们做的每件事都和利润挂钩,我们不做假账,做什么”。
因此,我认为我国会计信息严重造假的原因有很多,但与业绩评价指标过度集中在财务指标上不无关系。我们可以想象,如果企业绩效评价指标是多维度的(财务指标只是其中的一部分),那么企业人为操纵财务指标寻求良好的绩效评价,其效果并不大。同时,多维度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也增加了企业管理层人为操纵绩效评价指标的交易成本和难度。
企业会计利润指标与可持续发展有什么关系?
基于历史成本原则,财务会计及其财务报表“用会计专用语言描述企业的经营活动和成果”,充其量只能说明“企业过去是怎么做的”。会计及其财务报表不能保证或承诺人们企业明天会“保持不变”或“明天会更好”。因此,财务会计及其财务报表只讲述了企业过去的故事。这就决定了讲故事的逻辑起点是结果导向的。个别的“结果”不能向人们展示“这样的结果”的前因后果。人们只“知道为什么,却不知道为什么”。
比如某企业某年盈利1000万元,你能知道这是在什么情况下,基于什么策略盈利的吗?即价值创造的动机是什么?它的可持续性如何?回到上一个问题。以中国上市公司为例。即使企业上市前的财务表现完全真实可靠,企业上市后仍有可能陷入困境。这是为什么?因为财务会计及其财务报表只讲述了企业过去的故事。
即使企业不“做假账”,企业上市后,战略定位也可能出现问题,原本良好的财务业绩“一去不复返”。这个世界上,因为曾经辉煌一时的“守老守弱”战略,而导致名企衰落的例子很多,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已经不再适用。此类原因可能导致企业上市前后财务业绩的变化。如何简单比较企业上市前后的财务表现?会计及其财务报表不能反映这些

发表回复

后才能评论